而中心集团之理性化,必赖一客观的精神主体之建立。
[30]牟氏所强调的恰是中国自身政治知识论的发展脉路。尤为重要的是,哲学是思想的典范状态,其不仅是理论预设的前提,也是知识创造的前提。
[46] 王康:《走向历史的破晓时分》,载《东方早报》2013年1月8日。由这里所引出的便是以道德价值观念作领导。[28]很显然,眼下重新提出天下体系的理论预设,目标肯定不是秦人之统一那种所共同完成之大业和一个中央集权的机构来保持世界和平,否则我们根本不能回避明末(黄、顾、王)三大儒所深刻反思的那些自秦汉以降的中国问题,也即我们的所谓政治知识论根本无从发展。所谓直接或者间接反应的缘由,毋宁说而今的世界秩序早已不是老欧洲或者老牌帝国们所创造或者塑造的了,而是由美国这个新帝国的全球战略以及所谓世界领导能力所塑造的(尽管这个新帝国理念是老帝国理念在新的历史情势下的逻辑发展,在思想渊源上一样出自老欧洲)。[52] 请参阅牟宗三:《历史哲学》第二部:春秋战国秦。
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理念,则完全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以外进行思考的世界政治理念。第二没有预见到第三个50年,公元1970—2020年,现在还没有终结(现在是2013年),全权政体崩溃的时期,而且全权无政体跟历史上的任何政体都不一样。而吾人为家庭尽责,唯是此仁心仁性之呈现之始。
9 《以弗所书》第5章第21-33节。7 蒋庆:社会、文化与历史观:儒教观点,载何光沪、许志伟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页500, 513。中国传统中十分重视夫妇之道。所谓返本意识是返于我生命所自生之本之意识 30,唐君毅指出:孝之所以有形上的宗教的意义,则依于孝之为人类精神之一种反本而同抱祖宗之生命精神,以上达于天之意识。
10 唐君毅,同注2,页257。《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34 参见《成人与成圣》,同注19,页220-225。正如唐君毅所指出:吾人本有遍覆一切人之仁心仁性。这当然是遥远的理想,但总不失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应然方向。则家庭夫妇父子之关系,即成天地与万物之关系之缩影。
但是,毋庸讳言,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也有不少不能经得起现代的考验的地方,例如三纲思想﹙其中涉及家庭伦理的有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关于女性的三从四德、各种涉及男女歧视和违反平等原则的概念和规范,以至对于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缺乏承认。另一方面,世界伦理与各大宗教和思想传统又有其共通之处,世界伦理可理解为我们在当代世界中对传统的批判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5 和《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一样,《人类责任宣言﹙草案﹚》也是由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üng﹚发起的。家庭是仁心仁性的发端之处,这不单有现实性的基础、形上的基础,更有自然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道德生活是人性的最高体现,而符合家庭伦理的家庭生活则是道德生活的首要场所。更高的道德理想乃在于仁心仁性的扩充和拓展至越来越广泛的范围。
只要人作为人的根本存在境况不改变,只要人还有人性、有道德理性、有仁心、有道德生活,中国传统家庭哲学便仍有其价值和意义。天地万物之关系,亦不外父子夫妇关系之扩大。
31中国人乃透过孝父母祭祖宗以拜天地,则天地皆生命精神化矣。现有世界伦理文献中不少内容 53,和中世纪的西方伦理大异其趣。《人类责任宣言﹙草案﹚》的中译见于《基督教文化学刊》,第一辑﹙1997﹚,页380-388,英文原文见于Hans Küng and Helmut Schmidt ﹙eds﹚, A Global Ethic and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Two Declarations ﹙London: SCM Press, 1998﹚, pp. 1-36。兄弟之间的关系由悌的概念所规范,即兄友弟恭。39 《成人与成圣》,同注19,页234-236。37 参见《成人与成圣》,同注19,页234。
孝顺忘我之个体,友爱中有敬,则敬其个体,而不须忘个体。所谓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而家庭伦理则是家庭的基础。
此外:夫妇之生子,如天地之生人与万物。2在现代世界,家庭及其中蕴涵的伦理价值已获得国际人权和世界伦理文献的承认。
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礼记.哀公问》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
所谓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也负有道德义务。传统伦理不主张夫妻的平等,而提倡其各行其义,各尽本份,以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1061.AC/vy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香港:三联书店,1987﹚,页80。42 《孟子.公孙丑上》。
道德生活的精髓,在于人的自我节制,克服自私的倾向,把道德价值放在一己的利益和欲望之前,尊重、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对他人尽责任,甚至在必要时为他人而牺牲自己。26 转引自梁漱溟,同注1,页20-21。
33 唐君毅,同注2,页254。中国传统伦理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在五伦中,涉及到家的伦占其中之三﹙父子、夫妇、兄弟﹚,其余的两伦﹙君臣、朋友﹚也是类推于关于家的伦﹙父子、兄弟﹚的。
夫妇的身分来自婚姻,子女也来自婚姻,所以婚姻便是家庭的基础。47当然,儿童的自然感情是不足恃的,家庭教育必须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启发孩子的道德理性,使他们日后能自觉自律地行事做人。
46 唐君毅,同注21,页112。20 唐君毅,同注2,页255-256。(二)上面提到,《世界人权宣言》肯定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这个关于家庭的天然性的观点,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有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51,《大学》更具体地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以引证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
中国古人便是这样理解生命的不朽的。21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页70。
(一)传统中国是家族本位、伦理本位的社会,而家庭和伦理的概念是相贯通的。此外,子代对亲代又有承教继志的责任,这包括守业精神和家风的承传,对社会作出贡献,以光宗耀祖 34。
传统家庭伦理中这些被现代人共认为不合理的部分,当然不应为世界伦理所吸纳。40 唐君毅,同注21,页87。